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方少。故為醫者,不可不知方也。然方書之多,汗牛充棟,倉卒之際,尋檢頗難,因而對方劑系統整理,實乃振興中醫關鍵之舉。本叢書共分十四冊,基本覆蓋了方劑在臨床醫學各科和一些新興學科實際應用的各個方面。書中既認真總結古代名方,又注意吸收現代製劑。所選古方均為歷代文獻反覆轉載,仍在繼續使用而療效可靠者;所選現代新方則必須有較多案例證明確有療效且配伍嚴謹者。
一、本書以解剖部位及生理功能分章,以中醫病名為節,而開首食管炎因缺乏恰當的中醫病名,故此病以西醫病名列出。
二、每節之下,參考現行高校教材併結合所收方劑之實際功效分若干證型收列諸方,按方名筆劃順序編排,同名方則以方源年代先後為序。
三、由於消化系各病證間兼容性較大,即一方常可治多個病證,為避免重覆,所收各方均以第一主治病證歸類,其他屬消化系的病證則保留於後,不再重出該方。而非消化系的病證則刪去不錄。
四、所有方名以文獻記載最早者為第一名稱,方名後接寫出處,別有它名者,有選擇性地以又名方式列於第一方名出處之後。
五、藥物用量一律換算為法定計量單位,由於所收方劑歷史跨度大,各時期度量衡含義不盡一致,故方中藥物用量僅供參考。藥物後的炮製內容,多保持原貌;對不致於引起岐義或藥物間用量比例失準者,則稍作文字調整,如“甘草(炙)30克”改為“炙甘草30克”,“甘草30克(炙)”則不予改動。
六、原方製劑用法文字過長者,加以濃縮精煉;闕如者,據義增補。
七、原方無功效者,據義增補,有功效而文字繁冗者,則加以潤飾。主治病證只錄與消化系有關者,有現代主治病證者,則列於其後。
八、有臨床例證、現代研究內容者,選擇有意義者,以文摘方式予以介紹。
九、有關其他內容,有必要者,置於按語項交代。
十、本書前設目錄,以病證排列。後附方名筆劃索引,異名者以星號“*”標明,以便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