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方少。故為醫者,不可不知方也。然方書之多,汗牛充棟,倉卒之際,尋檢頗難,因而對方劑系統整理,實乃振興中醫關鍵之舉。本叢書共分十四冊,基本覆蓋了方劑在臨床醫學各科和一些新興學科實際應用的各個方面。書中既認真總結古代名方,又注意吸收現代製劑。所選古方均為歷代文獻反覆轉載,仍在繼續使用而療效可靠者;所選現代新方則必須有較多案例證明確有療效且配伍嚴謹者。
一、本書分神經、精神、內分泌系統疾病方三章,其中內分泌一章還附有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症及高脂血症等一些代謝性疾病方,凡579方。在前後不同章節中重複出現的方劑,在首次出現該方時進行全面敘述,其後重複出現時,則對於該方之組成、製劑用法、功效等內容不再介紹。
二、本書是以西醫系統分成三章的,每一章中的具體病症則是中醫病名和西醫病名混用的,因為無論單用中醫病名或單用西醫病名均不能概括其餘,何況兩者又不能互相勉強套改。這是由於目前中西兩個醫學體系同時並存,中西醫之間又相互滲透的中國醫藥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當然中西醫病名的並存,對一些病證歸屬哪一個系統的確切性帶來一定困難,可能會有一些病證的歸屬不甚合適。
三、每一首方劑設有方名、組成、製劑用法、功效主治、臨床例證、實驗研究和按語等項內容。其中方名、製劑用法、功效主治是必備項目。
四、方名有正名和又名。正名一般是方劑的原始名稱,或者雖非原名而是目前常見習用的名稱;又名則是正名以外的常用名,或者是目前不習用的原名。方名均註明出處,一般是該名稱的始載書或最早的轉載書。
五、組成是指該方的全部藥物及其劑量,或者是除一些使引藥以外的全部主要藥物及其劑量,對此均原方照錄。為了結合當今臨床實際,藥物劑量一律換算成公制,劑量的單位名稱則用中文表示,如克、毫升、厘米等。對於製劑的繁瑣工藝流程在不損害原意的情形下,適當予以簡化;對於古奧的字詞改成通俗語匯。方中一些烈性或有毒藥物應嚴格掌握劑量,並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情、不同地域的用藥習慣酌情使用。
六、功用,主要用中醫術語表述,一些無法套改為中醫術語的西醫功能,則仍用西醫術語表述。主治病證的名稱多數中西混用,既包括有各方的固有治療範圍,又突出了本書中特定的適應症。
七、臨床例證的出處如果與方劑正名出處相同者,不再註明其來源,如果與方劑的正名並非同源,則另加註出處。至於現代研究是指對該方整體的實驗研究,有此項內容的方劑只是少數。
八、按語一項,包括不同證型或夾雜症的加減法,用藥禁忌,無名方的命名,以及一些需要在此加以說明的問題。
九、方劑目錄除按章節分類排列外,在同一節內的方劑則是依照方名字數與筆劃順序排列的,以利檢索。另外,正文之後又附錄了全書方劑的筆劃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