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方少。故為醫者,不可不知方也。然方書之多,汗牛充棟,倉卒之際,尋檢頗難,因而對方劑系統整理,實乃振興中醫關鍵之舉。本叢書共分十四冊,基本覆蓋了方劑在臨床醫學各科和一些新興學科實際應用的各個方面。書中既認真總結古代名方,又注意吸收現代製劑。所選古方均為歷代文獻反覆轉載,仍在繼續使用而療效可靠者;所選現代新方則必須有較多案例證明確有療效且配伍嚴謹者。
一、本書各方目中設有方名、又名、來源、組成、製劑用法、功效主治、臨床例證、現代研究、按語(需補充說明的內容、加減、宜忌、方論等)九項內容。其中方名、來源、組成、製劑用法、功效主治為必備項目,其他各項無參考資料者從缺。
二、方名以最早記載該方文獻的方名為準。又名為同書次見的方名,或後世書中所載之方名。方名與又名均分別註明出處,原書無方名,後世書中出現方名者,出處仍註原書,後世書則於按語中說明。
三、組成中的藥物,均採用目前通用名稱,凡屬不規範藥名,不常用藥名均經考證後改正,如“當門子”,改為“麝香”等,難以考證者,仍保留原名。藥物的炮製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盡量簡化,如甘草(炙),改為“炙甘草”。藥物的劑量均參照有關度量衡資料及現代臨床使用常規折算為法定計量單位,原資料劑量個別脫漏或全缺者,則根據有關資料及作者經驗增補。
四、製劑用法、功效主治項,在不篡改原意的基礎上,用現代通俗語改寫。原資料不全者,根據有關資料及作者經驗增補完善。
五、本書按損傷的性質、病變以及損後雜證分章,同時將頭部。胸脅部、腹部、腰部及孕產損傷等作為重點節段安排。
六、“骨折方”和“外損方”按早、中、後三期分型論治。其中“外損方”因內容豐富,故各期又按症狀分類,以便於檢閱。
七、加減、宜忌只錄原資料內容,不摻個人觀點。
八、臨床例證大多收錄療效確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並註明出處。
九、為便於讀者檢索,中西醫病名盡量掛勾,在中醫病名後加括號標出西醫病名如“外損”(軟組織損傷)。如不完全等同,易作說明如“骨癆”(相當於西醫中的骨與關節結核);“附骨疽”(相當於西醫中的慢性骨髓炎)等。有的直接採用西醫病名,如“骨質增生證”。
十、每類方按內服方、外治方、內外兼治方順序編排;主治相同的同名方劑,在民國以前的一律按成書年代先後排列;凡能治療兩種以上疾病的方劑,以最早出現者為主方,以後作“參用方”處理。
十一、方劑索引包括所有的正異名在內,按首字的筆順排列。異名方用※號標出。
|